脂肪肝可以说是一种吃出来的“富贵病”,影响了全球近四分之一的人口,尤其多见于肥胖超重、糖尿病、高脂血症患者。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,中国脂肪肝患者正以每年0.594%的速度快速增长。
而且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,能预防或改善肝脏脂肪变性。因此,干细胞逐渐成为脂肪肝患者的新型选择,有望从源头上逆转疾病。
脂肪肝医学上称为“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”,是一种以肝细胞内脂肪过度贮积、肝脏脂肪变性为主要特征的复杂疾病,可分为单纯性脂肪肝(肝甘油三酯浓度超过肝脏重量的5%,但无无肝细胞损伤)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(有肝细胞损害等表现),以后者更为多见。
①引发其他肝脏疾病:随着病情持续进展,可造成肝纤维化、肝硬化、肝细胞癌等严重后果。相关统计显示,脂肪肝患者患病10年内,肝硬化发生率高达25%。
②增加代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:鉴于肝脏参与葡萄糖和脂质代谢,因此,脂肪肝还可能增加2型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、慢性肾脏病、骨质疏松等病的发生风险。
不良饮食习惯与脂肪肝的发生脱不开关系。此外,脂毒性(由有毒脂质积累引起)和免疫系统激活引起的炎症反应,也是导致脂肪肝和肝纤维化的主要原因。
长期不健康的饮食习惯,比如摄入过多的高热量食物、果糖和精制碳水化合物等,再加之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等,可能造成营养过剩。继而引起慢性炎症,肝脏允许新生脂肪生成,从而导致甘油三酯和游离脂肪酸过度累积,最终造成肝脏脂肪变性。
肝细胞脂质代谢失调,比如脂肪酸氧化、脂肪酸合成增加,可诱发脂毒性,并导致脂肪肝的发生。
脂毒性还会进一步引起细胞器功能障碍,比如内质网应激、线粒体功能障碍,从而引起肝细胞损伤和凋亡,并最终导致肝纤维化、肝细胞癌的发生。
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更新、多向分化潜能和再生能力的非特异性细胞,可在特定条件下诱导分化为肝细胞样细胞,在组织损伤修复中有着巨大潜力。目前用于终末期肝病防治的主要有肝内干细胞、间充质干细胞、诱导性多能干细胞等多种类型,其中较为常用的是间充质干细胞,比如脐带间充质干细胞、日本自体脂肪干细胞等,其主要功效是减轻肝损伤、促进肝组织再生和修复、改善肝功能等,主要通过以下机制发挥治疗作用:
研究显示,移植间充质干细胞后,受损肝脏的再生能力增强,主要通过以下方式参与肝脏再生:
①间充质干细胞可在肝门静脉周围,诱导分化为肝细胞,通过上调肝细胞的繁殖、减少肝细胞内脂质积累、减少白细胞介素-6(IL-6)的表达,从而促进肝组织再生。
②间充质干细胞还可合成多种生长因子、细胞因子,在肝组织中发挥旁分泌作用,从而刺激肝细胞再生。
①间充质干细胞可通过恢复内质网应激、细胞内钙稳态,抑制脂质和胆固醇合成基因的表达,从而减轻肝细胞的脂毒性和代谢紊乱。
②间充质干细胞还可改善线粒体功能,从而减轻肝脏脂肪变性。
在脂肪肝进展为肝纤维化的过程中,免疫反应的作用不可小觑。而间充质干细胞可以调节相应的免疫效应细胞,修复受损的肝组织,从而达到治疗脂肪肝的目的。
①间充质干细胞可通过调节肝脏巨噬细胞的活性,抑制相关肝细胞损伤和纤维化的进展。
②间充质干细胞还可通过诱导肝脏中Treg细胞的增殖和活化,从而减轻肝损伤。
脂肪肝目前缺乏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,主要以调节生活方式、药物治疗为主。然而,调节生活方式的效果局限,且需要长期坚持;药物治疗存在一定的副作用,而且以对症处理为主,无法预防或改善肝脏脂肪变性,一旦进展为终末期肝硬化,则需进行费用昂贵、门槛极高的肝移植手术。
①调节生活方式:一方面调整饮食,比如避免高脂肪和高糖食物,脂肪摄入量低于每日卡路里摄入量的30%,同时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量等。另一方面适当增加运动量,比如通过做有氧和阻力训练等,以控制体重,并减少肝脏和内脏脂肪。
②药物治疗:主要通过应用他汀类药物等降脂药物,以促进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下降,利于肝脏炎症的减轻等。
①标本兼治:脂肪肝的发生发展绕不开炎症反应、脂毒性和免疫异常,而干细胞恰恰在免疫调节、脂质代谢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,还可参与肝脏再生,可谓是“标本兼治”。
②简单方便:相较于长期服药、控制饮食、运动、手术等方法,干细胞疗法的操作流程相对简单,以日本自体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为例,一般通过微创采集脂肪、培养细胞、回输细胞等简单几步,即可完成治疗,而且术后恢复时间短、创伤小、痛苦少。
肝脏是脂肪代谢的重要场所,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和工作压力日渐加剧,脂肪肝的发病率节节攀升,而且逐渐呈现低龄化的趋势。如果能及时采取干预措施,可改善肝脏功能、进一步减少肝脏损害;但如果长期不予处理,则可能会一步步走上肝硬化、肝癌的不归路。
而干细胞配合饮食疗法,有助于促进血脂代谢、改善肝组织病理形态,为脂肪肝患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治疗选择。
我们致力于干细胞科普知识的推广与普及,专注于干细胞最新资讯提供和干细胞治疗专家咨询服务。
免责声明:本站内容仅供参考,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